《中国青年报》对我院进行专题报道
发布者: 时间:2011-09-19 13:59:07 浏览:9月19日,《中国青年报》以《突围生源困局 高职院校可从自身找原因》为题,报道了我院依靠湖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机械装备制造业,找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输送和培训基地的定位,针对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在今年高职生源整体“缩水”的形势下招生火爆的情况。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了该篇报道。
全文转载如下:
突围生源困局 高职院校可从自身找原因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9日 11 版)
今年,高职院校的整体招生遭到了生源危机的猛烈袭击,在部分省甚至大面积出现大量零投档现象。于是,有人感叹: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似乎不容乐观。然而,记者近日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工职院)了解到,这里的招生却是另一番火爆景象:该院今年招生计划4570名,增投计划660名,共计5230名。在湖南省招生超出本科三批投档控制线7分。并且,该院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超过三本线。
在高职院校生源日趋紧张、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湖南工职院的魅力何来?
“读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找份适合的工作,拿个‘三本’文凭在本科学历群体中与‘一、二本’的人拼‘出身’一点都不明智,不如扎扎实实学门技能来得实在!”开学伊始,一位在校园里与记者偶遇的学生家长如是说,他的孩子高考分数超出本科三批投档控制线20多分。这位家长的话代表了很多主动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声。
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严峻的今天,顺利就业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首要因素,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则与人才需求量大的强势产业的契合度成正比。
记者了解到,今年部分招生火爆的高职院校,其背后都有其强大的地方经济背景作依靠。比如,湖南工职院就依靠湖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机械装备制造业。目前,湖南已经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工电器和汽车四大优势产业集群,2007年,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在全省工业领域中率先“过千亿”,2008年又成功跨越2000亿元门槛。在这一产业发展背景下,学院围绕市场需求展开调研并明确了办学方向:将学院打造成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输送和培训基地,培育海外拓展人才输送基地。2008年,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新平台。
走在湖南工职院的校园里,博世路、远大路、三一路、中联重科路等让人一下子就对校企合作办学有了直观的印象。据了解,在某些高职院校推行起来遭遇许多困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湖南工职院却找到了新路。该校每年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设的订单班在校学生人数为4927人,使得这里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而不用在就业市场外徘徊。此外,由于毕业生名声在外,专业技能经得住考验,很多企业都主动找上门下订单培养对口人才、捐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也从“等企业”渐渐有了“挑企业”的底气。
人才的缺口让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了威尼斯人网上赌博_澳门赌场app-官网优势,反过来,“好口碑带来好生源”,这种就业优势又刺激招生,为学校的招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
“谈到招生困难,媒体常常归结为家长观念滞后。而实际上高职院校应从自身找原因。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缺乏办学特色,沿用过时的老路子、与现阶段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产业需求及其所要求高度相脱节,从而难以培养出专门领域的高级技能人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可想而知,谈何吸引生源?”湖南工职院院长刘建湘说,只有高职学校培养出了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出路拓宽了,才能够从长远上吸引生源,才能促使学生和家长抛弃“别无选择才读高职”、“高职学生发展潜力不大”这样带有偏见的想法。
记者注意到,在高职院校里,同样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在办学定位、办学机制和教育模式上如果落后时代,且未及时改进、迎头赶上的话,这个高职学校就会渐渐落入这种教育类型的底层,原本紧张的生源自然悉数落入办学条件优越、学生广受好评、就业前景广阔的名牌高职院校。
在刘建湘看来,高职教育招生困局是个伪命题,高职院校中谁有实力占据高职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
其实,高职院校校长们应该持有这种理念:高职院校靠吆喝没用,靠向社会哭诉也没用,只有踏踏实实扎根在教育一线,针对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吸引生源,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